子曰: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
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:“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,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,带着烦恼。”
记得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,就对“不怨天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”这句话很感兴趣,并且作为自己的QQ签名,虽然那时候的自己并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。现在重读《论语别裁》,听南怀瑾老师讲论语,对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。
子曰:人不知而不愠 ,不亦君子乎?人家不了解(我),(我)也不生气,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?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一生都不被了解,虽然有些学问,却没有发展的机会,依然是不怨天不尤人,这的确是太难得了。
想起一个故事来。一个村庄里一位女孩未婚而孕,其父母知道后大怒,问小孩父亲是谁?女孩儿哭哭啼啼,说是村边上庙里的和尚的,父亲听闻大怒,跑到庙里指责和尚,和尚不怒,只轻轻说哦,是这样啊!孩子生下后,女孩父母不愿抚养,就送往庙中让和尚抚养,和尚依然接受。两三年后,女孩思念孩子,向父亲说了实话,孩子的爹另有其人并不是和尚的,其父又跑到寺庙要回孩子,并向和尚说明了缘由并且道歉,和尚依然轻轻的说哦,是这样子啊!
也许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。无论他人怎么误解,依然坦然接受,不怨天尤人,这样的修养和造诣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。
真君子有着旷达的胸怀,外在的物质和事件束缚不了他们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,都能够无愧于心,始终坦坦荡荡。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,经常患得患失,心胸狭隘,故时常忧愁烦恼。
所谓“君子”有网友总结:一是善良;二是随和;三是诚信;四是恭敬;五是宽厚;六是勤敏;七是慈惠;八是尽孝;九是博学;十是高洁;十一是仁义;十二是含蓄;十三是坦荡;十四是明智;十五是谦让;十六是淡泊;十七是迁善;十八是中正。虽不算全面,但也中规中矩吧。总而言之,“君子”就是趋于完美的人。《论语别裁》中说“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的不同,就是加上了人文文化”。先做人,做个好人。而后再想着成为一个“君子人”。也许我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“君子”的标准,但并不妨碍我想成为一个“君子”所做的努力。
拥有旷达胸怀,不仅使人们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一种心态,还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。胸襟是永远的光风霁月,如春风般清爽舒适的吹拂过来,无论在得意的时候或者是艰难困苦的时候,都保持乐观的心境。要知道忧伤愁苦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。
这句简单的话 ,孔子道出了君子与小人在胸怀和心态的典型差别,对此,钱穆先生点评道:“读者常以此反省,可以进德。”而南怀瑾先生则对此点评道:“这两句可作为座右铭,贴在桌旁,随时用以自励,养成坦荡荡的胸襟。”